2025年07月28日
微信

访谈 | 不做情绪垃圾桶 90后心理咨询师如何依靠基督信仰重拾使命?

作者: 石伊泉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7月28日 09:35 |
播放

“我坚决不要做心理咨询,因为不想成为别人的情绪垃圾桶。”这是一位从事心理学行业的弟兄五年前的心声,那时候他刚刚从大学四年的心理学专业毕业。

他是一位90后的年轻弟兄,拥有一张阳光帅气的脸庞和一双爱笑的眼睛。他还有一张似乎很难合得拢的嘴巴,一是要用来说话,二是要用来笑,好像吃饭是最后的功用。在饭桌上,他因为说话忘了吃饭是常有的事。

尽管许多网络社交以“见光死”告终,但他本人会比照片或视频中展现的更积极与热情。大学毕业三年后,他重返心理咨询行业。在四年的心理咨询工作期间,他被来访者亲切地称为“飞飞老师”,并一改曾经的灰心,坚定地认为心理学就是他未来要深耕的方向。

那么,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心思意念呢?

心理问题的背后是人们对爱的渴慕

飞飞老师见过形形色色的来访者。无论他们的问题是什么,有多复杂,他总会看到这些心理问题背后更深处的需要——生命里的干渴。他认为每个人生命深处都有一种对于爱的极度渴慕。

在处理许多咨询案例时,飞飞老师发现,许多来访者的困扰源于在关系中对爱的寻找,竖直关系是自我的探索,水平关系是与他人(父母、爱人,孩子、领导、同事等)的探索。飞飞老师表示:“在基督徒的世界里面,爱有源头,只有一个,人只是爱的管道。人的爱只能在某个阶段作为短暂的慰藉,但无法满足人对于永恒之爱的追求。”

作为基督徒心理咨询师,他认为:“我们不能直接告诉他们爱有源头,这个源头就是耶稣基督。但我们可以让他们对爱的可能性有更多好奇。例如,大部分来访者都渴望得到父母或者亲人的爱,当爱而不得时就会陷入情绪漩涡,体验到很多的苦痛;当他们把爱的源头定位于父母、亲人或者朋友时,往往会有很多的遗憾。”

“而我们则可以向他们分享一个信息:家人、朋友很重要,但他们只是爱的管道,而不是源头。同时,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没有人能替代你活出你想要活出的样子。如果我们对家的理解是爱,那爱只能父母给予。但如果将爱等同于家时,那么任何让你体验到爱的人,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家人。”

飞飞老师继续分享说:“我也遇到过有些来访者,他们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受过很多伤害,实在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。我们得尝试着引导他们,如果在家感受不到爱,是否可以在其他地方去感受?但凡能感受一点被爱,都可以成为你爱的家人。”

“鼓励人们去探索和寻找爱很重要。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独特的创造性而找到不同的路径。”飞飞老师补充到。

哪有什么负面情绪,都是关于爱的渴望与寻找

飞飞老师放慢语速,说道:“我觉得是来访者给我机会,因为当真正从事这份工作时,我就发现,哪有什么负面情绪,都是人关于爱的渴望与寻找。”

“只是在寻找的过程中,走了很多弯路,吃了很多苦,受了很多伤。”他叹口气,继续说道。

“要超越这些苦痛,看到对方内心深处的渴慕与寻找,就像耶稣看到那些麻风病人,祂不是看到这个人病了,而是看到这人内心很深的寻找。就是因为人里面很深的痛苦体验,才引发人的寻找。遇到这些来访者,也让我更加理解上帝的心肠。”

无能为力时,我还可以为对方祷告

飞飞老师坦言:“当我做着做着,感到无能为力、无法支持到对方,这是常有的事。”

“这时,我会问对方,我能为你祷告吗?一般如果咨询关系建立的不错,对方通常会知道我基督徒的身份,他们大多会愿意的。我会为他们唱赞美诗、祷告,他们会因此得到安静与支持。”他分享说,“他们不会觉得我怎样,反倒感受到我的真诚。”

飞飞老师见证说:“其实,有两位来访者因为我这样特殊的帮助方式,慢慢走入了对信仰的好奇。有一次,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和技术支持来访者了,我向他承认我的有限,然后为他祷告。后来,他告诉我:‘每次用你的神祷告时候,我心里都特别感动。’虽然他并不了解信仰,只是为了尽快解决问题。”

我能做成什么事,一定是依靠我的信仰

“我想,如果我在咨询工作上能有所建树,那我所依靠的一定是信仰,而不是我的技术、老师或门派。我与上帝的关系是独一的,这个独一性让我与众不同。比我优秀的人多了去了,但正是这份独一性带给我感动、支持和智慧。”飞飞老师如此说。

他也坦言自己的生命状态并不总是稳定。在工作上,他也会因为自己做成或者没有做成事情而骄傲或脆弱。若没有信仰根基,那工作就干得摇摆不定。

飞飞老师告白说:“我会出错,但是上帝不会出错。我的方法可能有限,但上帝是大能的。”

每次祷告,飞飞老师都会流下很多眼泪,但这眼泪里面也含着许多安慰。他说:“我希望自己不是为人工作,不是为工作而工作,也不是为自己而工作,而是借着工作去经历上帝,祈求祂亲自做成祂的工。”

他期待在当下咨询的工作中,能更多明白上帝的心意,为那些对自己的生命好奇、走上寻找出路的人提供一个机会。他说:“我希望当他在寻找时,我自己对上帝的理解和我能做到的部分,正好可以成为他们寻找的一个启示和一个机会。”

图片来源(Image Credit)Mohamed_hassan via pixabay.com

立场声明

CT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CT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CT”的文章权归CT所有。未经CT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(010-82233254)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jidushibao2013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